人物:释玄鉴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三
沙门宝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从林虑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闻钟声。
寻响而进。
岩岫重阻登陟而趋。
乃见一寺。
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
前至门所。
看额云灵隐之寺。
门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踊或卧。
回眸盻宝。
宝怖将返。
须臾见胡僧外来。
宝唤不应。
亦不回。
顾直入门内犬亦随。
入良久宝见。
人渐次入。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
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
宝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东间有声。
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讫自相借问。
今日斋时何处食来。
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
无处不至。
动即千万馀里。
末后一僧从空而下。
诸人竞问。
来何太迟。
答曰。
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竖义。
有一后生聪俊难问。
词音锋起殊为可观。
不觉遂晚。
宝本事为和尚。
既闻此语望得参话。
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
是宝和尚。
诸僧直视宝。
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
宝但独坐于柞木之下。
一无所见。
唯睹岩谷。
禽鸟翔集喧乱。
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
尚曰。
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
年岁久远贤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隐迁徙无定。
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七
释秀。
俗姓李氏。
汴州陈留人。
习禅精苦。
初至荆州后移洛都天宫寺。
深为武太后所敬礼。
玄鉴默识中若符契。
长安中入京住资圣寺。
忽戒禅院弟子灭灯烛。
弟子留长明灯亦令灭之。
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
尝有寺家不备火烛。
佛殿被灾。
又有一寺钟楼遭火。
又一寺经藏焚爇。
殊可痛惜。
寺众不知其意。
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钟楼及经藏三所。
唐玄宗在藩时。
尝与诸王俱诣作礼。
留施一笛。
玄宗出后。
秀召弟子曰谨掌此。
后有要时当献上也。
及玄宗登极达摩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进。
秀师年百岁卒于此寺。
瘗于龙门山。
道俗奔赴数千人。
燕国公张说为其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刺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别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钦闻悟识本心。
素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愿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钦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谓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所度弟子崇惠禅师。
次大禄山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次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弟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椒。
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年十一。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诵法华经。年十四。以恩泽。获隶此寺落发。即走四方。访求师友。乾元中。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及乡里昙一。究律部。诣金陵玄壁法师。禀关河三论。大历中。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然后温习华严大经。于天竺法诜门下。往剡溪扣成都惠量。覆探三论十年。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兼法华维摩等经疏。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北宗于惠云师。于是旁览泛问。天竺悉昙。四囲。五明。秘咒。仪轨。东土经史。子传。三雅。训诂。世间技艺。莫不该综。每曰。五地圣人。身證真如。犹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况于方居学地。能忌是乎。大历十一年。巡礼五台峨嵋。备瞻圣像。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既因寺主贤林所请。为讲经论。乃惙然长想。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普贤之理。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而旧疏文繁义约。不足发明。于寤寐间。见金色人立日中。捉观纳口。咀嚼都尽。骇汗而觉。喜曰。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可不疏华严。以报三圣之德哉。乃始兴元元年正月。终贞元三年十二月。成二十卷。饭千僧以落之。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夜而梦。已化为大龙。鳞鬣耀日。拿攫碧落。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北台。顷之身出小龙千数。蜿蜒腾跃。分散青冥。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开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复请开于崇福寺。德宗朝。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即日入都。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乌茶国王所进后分。辞以明年。诏许焉。又明年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寺有异僧。所为莫测。而语多应验。初观未至前。忽驱僧众洒扫曰。不久菩萨至此。先是寺多妖祟。及戾止俱息。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至则上加礼敬。即延入馆。刊正所译。为四十卷。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成十卷。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方其撰疏之际。堂前池中莲华五朵。有双蒂三节之瑞。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职缀文。当顺宗之在春宫也。时观居五台。承教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食肉得罪因缘等。至是入朝。意尤钦属。观夙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一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去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报受。长诵法花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代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故观能循持。而行之终身焉。卒于元和之初。寿七十馀。弟子嗣法者百馀人。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服戒训。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华严纲要一卷。法界玄览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斋十二会。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严世界图相。其诸塑缋尊像。缮写经典。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阴人。观俊朗高逸。不拘细务。遍寻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住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撰疏。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 【介绍】: 唐僧。昌明人。俗姓章,字灵庾。年十三,投绵州开元寺出家,受学于辩智法师。致力于经论史传,以文学优赡供奉大内。晚年辞归,住梓州慧义寺,以讲说著作为事。有《参玄语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灵庾。姓章氏。绵州昌明人。季孟皆出家。有名清其仲也。在娠即母恶荤膻。儿时遇佛像辄致礼。年十三。依开元寺辩智法师。诵法华楞伽维摩佛顶等经。有司使试所习。时太守乔琳异之。为落发。则大历中也。年十七。众请讲法华。听者厌服。岁满从慧义寺如律师受具。寻诣京邑。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晚丧所亲。因复归慧义寺演导。元和中。卒于寺山绝顶。塔其遗身于白门兰若。盖郪城北郭外。所谓北山者。前后著述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谈十卷。亦名清钞。二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记。所以解小乘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体性业用于以详括。故曰法源也。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北山参玄语录。弟子义将嗣。将尤善俱舍起信二论。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神清。
字灵庾。
俗姓章氏。
绵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
昆季相次三人出俗。
皆有名望。
清居乎仲。
处胎之际母顿恶荤膻。
及为儿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
年十三受学于绵州开元寺辩智法师。
于时敕条严峻。
出家者限念经千纸方许落发。
清即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有同再理。
时故相乔琳为绵郡太守。
惊其幼俊躬而降礼请削染焉。
则大历中也。
至年十七听习粗通。
即讲法华一经。
岁满慧义寺依如律师受具戒。
夏习尸罗依学新疏。
寻达大宗乃诣上都。
后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
暮年钟其荼蓼归慧义寺。
讲导著述略无闲日。
以元和年中终于本寺峰顶。
迁神于白门兰若。
即郪城北郭外也。
清平昔好为著述喜作编联。
盖巨富其才亦凿深于学。
三教俱晓该玄鉴极。
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
受业弟子黑白四方计一千馀人。
前后撰成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
亦谓清钞。
二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记。
此盖解小乘所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
体性业用一皆详括。
故云法源也。
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数卷北山参玄语录十卷。
都计百馀轴。
并行于代。
就中语录博该三教。
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
寺居郪城之北长平山阴。
故云北山统三教玄旨。
实而为录。
故云参玄也。
观清之述作。
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
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
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莹。
相国崔龟从时从事东川。
序真赞云。
与奘三藏道颜同摄物。
异时一体耳。
门人数多。
其出伦者义将也。
独明俱舍兼善起信。
海内学人望风而至。
开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
清之馀素乎。
东川涌潭僧正颜公。
著碑本寺。
讲律临坛。
光肇别附语录。
略记清言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