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
出家。
住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云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观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云居上首。
中书即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云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神僧宝志。
呼云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又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时云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东魏僧。俗姓姬,虎牢人。博览群书,尤精玄理。出家后,精研三藏。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娩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幼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产业。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沈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阅八载。于寂嘿中。见神人。谓曰。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可乎。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空中忽有声曰。此易骨耳。非常痛也。可遂以见神事白师。师视其顶。即五骨峣然。如五峰秀出。因曰。吉祥相也。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师事之。必有所證。此神所赞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参承。达磨每面壁端坐。无所诲。可自念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顾我何人。而敢易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可悲泪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磨曰。诸佛无上妙道。自非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而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可闻诲。潜取刀断左臂。置师前。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以求佛慧。可也。遂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磨曰。诸佛法印。此心是也。岂从人得哉。可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我与汝安心竟。后磨以衣钵付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此衣钵所以表信也。至吾灭后二百年。衣钵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證者。亦何可数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复付以达磨衣钵。而说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且谓。汝善护持。吾有宿累。今当偿之。隋开皇十二年。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谈无上道。听者云会。先是辨和法师者。讲涅槃经。学徒悉引去。和不胜忿。遂谗于邑令。加以非罪。可怡然委顺而终。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可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北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承可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可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恒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恒。
恒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恒遂深恨谤恼于可。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恒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可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可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深可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可为治裹乞食供
怪可手不便怒之。
可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曰。
我无臂也。
可不知耶。
可曰。
我亦无臂。
复何可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矣。
每可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可悲。
有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有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冬则乞补。
夏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满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满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故满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年可七十。
斯徒并可之宗系。
故可别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嗣丹霞淳禅师。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五年夏,开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诏住蒋山。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十五年,住临安径山。二十年,归真州长芦。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谥悟空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谥悟空禅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之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举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及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为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过梅岭礼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留五年。
病归长芦。
慈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出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拜竹庵。
与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都僧统。
加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两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至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赠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从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始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处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或至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吴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