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护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6—526 【介绍】: 南朝梁僧。晋陵无锡人,俗姓孟。少出家,住灵根寺,笃学无倦。后从安乐寺智称攻十诵。贫无衣物,乞食为生。梁武帝天监初以为都邑僧正。著有《出要律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孟氏。晋陵无锡人。幼而聪颖。笃学无倦。年十一出家。住灵根寺依同寺僧修护。习经论。贫非乞丐。莫足自资。而劳苦摩所惮。晚从安乐寺智称律师。攻十诵。称尤谓其可以命家。语以义之折中者颇多。称没而超则独步京邑矣。时武皇帝方隆向佛乘。以为毗尼之学。定慧所阶。治身灭罪。职此之由。必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然恐部文广繁。临事难究。故于听览馀。隙略为出要律仪一十四卷。以行世。乃以超为都邑僧正。普通六年。诏于平等殿讲演。但举大纲。宣示宏指而已。时帝躬临禀受。仍集知事。及诸名德。众通道俗。使毋讥议。以陷愆尤。三旬便竟。四方胥悦。七年冬卒于天竺所住寺。寿七十一。诏令有司疏慰。备威仪。送葬钟山开善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法超。
姓孟氏。
晋陵无锡人也。
十一出家住灵根寺。
幼而聪颖笃学无倦。
从同寺僧护修习经论。
而雅有深思。
幽求讨击学论归仰。
贫无衣食乞丐自资。
心性柔软劳苦非虑。
晚从安乐寺智称专攻十诵。
致名命家语其折衷者。
数过二百。
自称公殁后独步京邑。
中岁废业颇失鸿绪。
后复缀讲众重殷矣。
帝谓律教乃是象运攸凭。
觉慧阶渐。
治身灭罪之要。
三圣由之而归。
必不得门如闭目夜行。
常惧蹈诸坑堑。
欲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
以超律学之秀。
敕为都邑僧正。
庶其弘扇有徒。
仪表斯立。
武帝又以律部繁广临事难究。
听览馀隙遍寻戒检。
附世结文。
撰为一十四卷。
号曰出要律仪。
以少许之词网罗众部。
通下梁境并依详用。
普通六年。
遍集知事及于名解。
于平等殿敕超讲律。
帝亲临座听受成规。
以众通道俗。
恐陷于愆目。
但略举刚要宣示宏旨。
三旬将满文言便竟。
所以导扬秘部弘悟当机。
遂得四众移心朝宰胥悦。
至七年冬。
卒于天竺住寺。
春秋七十有一。
天子下敕流慰。
并令有司葬钟山开善寺墓。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何氏。建邺人。少为沙门。聪敏绝人。解经论。有高行。颇工文章。为公卿所敬。天监中卒。寿五十。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盛。
本姓何。
建邺人。
少而神情聪敏。
加又志学翘勤。
遂大明数论兼善众经。
讲说为当时元匠。
又特精外典。
为群儒所惮。
故学馆诸生常以盛公相胁。
天鉴中卒于灵曜寺。
春秋五十馀。
时有宋熙寺法欣。
延贤寺智敞法囧。
建元寺僧护僧韶。
皆比德同誉。
欣敞并善经论。
法囧兼精律部。
以毗昙著名。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抵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明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时武帝已崩。
天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显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其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以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于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恢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孙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经。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可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比明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经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于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镇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明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景。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龛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龛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龛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明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明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像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明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时周武已崩。
天元嗣历。
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明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显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为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来谒帝。
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恢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明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经。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为荆州副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邑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明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经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明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送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明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造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诛景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辩乃通款于齐。
迎贞阳侯为帝。
时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辩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近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经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经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懿宗时,追谥澄照。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全唐文·卷九百九
道宣俗姓钱氏。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父申。陈吏部尚书。九岁依智頵律师出家。年十六从智首律师受具。隋大业中。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龙朔中住京兆崇义寺。乾封二年卒。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广陵太守让之后。
考申陈吏部尚书。
母梦月贯怀而娠。
又梦梵僧语之曰。
汝所娠者。
即梁之僧祐。
僧祐即南齐之僧护也。
宜从出家。
崇树释教。
九岁能文辞。
十五岁习诸经律。
十六岁出家。
依智頵律师。
受业日严寺。
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
隋大业间。
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
仍习律焉。
才听一过。
即欲脩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脩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遽去律也。
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之仙掌谷。
所居乏美饮。
或过而指其地曰。
此可以井。
凿之。
仅深尺馀。
而水足用。
后因寺之。
而号以白泉。
俄徙崇义精舍。
又徙丰德寺。
尝独坐。
神人告曰。
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
构而居之。
可以成道。
又筑辟而徙焉。
贞观中。
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
在终南时。
群龙化为男女之形。
以礼谒。
沙弥或顾盻。
起妄念者。
龙怒将攫搏之。
寻悔吐毒井中。
及去戒宣。
且勿汲。
乃封闭至今云。
时处士孙思邈。
与宣游林下密甚。
会天早。
西域僧请于朝。
结坛祈雨昆明池上。
昆明池水。
日缩数尺。
宣夜方行道。
忽有老人。
状颇仓卒。
前拜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
无雨盖天数。
初非弟子所敢为。
今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
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
命在旦夕。
惟和尚慈悲加护。
宣曰。
胡僧虽贪。
而杀吾类也。
岂相扼哉。
孙先生仁者。
汝往求救。
庶几其怜汝而救矣。
老人扣思邈。
如宣指。
思邈曰。
吾闻昆明池龙宫。
有神方三十首。
能以予我。
当汝救也。
老人曰。
此帝命不许辄传。
事急矣。
固何所吝。
顷之方至。
思邈谓老人曰。
汝还无惧。
自尔池水大涨。
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
而久不变香色者。
有送季孟梨柰果。
而味异世间者。
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
至于筑坛。
而长眉之僧谈论。
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
传祇桓图经。
致佛牙舍利。
天童左右给侍。
天人往来议论。
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
西明寺成。
充上座。
与三藏奘公翻译。
例送舍利。
建塔扶风无忧王寺。
皆奉诏。
撰法门文记。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三宝录。
羯磨戒疏。
行事钞。
义钞等。
二百二十馀卷。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
安坐而化。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窆于坛谷石室。
宣平生三衣皆苧。
一食唯菽。
杖锡以行。
敷具而坐。
三果梵僧赞曰。
自佛灭后。
像法住世。
行毗尼者。
唯师一人而已。
咸通十年。
诏谥澄照。
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洎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陈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依首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和尚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及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则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掌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宣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故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宣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非宣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神僧传·卷第六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云。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既弱冠极力持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花芬芳奇草蔓延。
隋末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
形似枣花大如榆荚。
香气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李杏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也。
宣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
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銶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钱。
丹徒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盛德百代。
母娠而梦月贯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十五厌俗。
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十六落发。
日严道场。
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
从智首律师受具。
习律才听一遍。
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已。
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
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
奇草蔓延。
隋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宫村。
故净业寺地。
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
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
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
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
将搏攫之。
寻追悔。
吐毒井中。
宣知封闭。
人或潜开。
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
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
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
又供奇果。
梨柰。
味甘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有处士孙思邈。
常隐于终南山。
与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
议论终夕。
时天旱。
有西域僧。
于昆明池。
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
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
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
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西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
冤诉再三。
云宣律师示我。
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
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
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
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
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
无惧番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
数日溢岸。
西僧术尽。
及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贞观中。
于西明寺行道。
足跌。
前有物扶持。
履空无害。
熟视之。
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
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
拥护久矣。
宣曰。
贫道修行。
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
有一天来。
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
云是棘林香。
后十旬安坐而化。
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
令饰图写宣之(宣著续高僧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徐。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到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师事富春僧晖出家。證圣元年。以恩制获度。隶贯悬溜寺。弱冠从光州岸师。禀具戒。时崇福融济二律师。皆训徒上京。俨往依之。升堂入室。蒙其印可。由是名声重矣。及睿宗受戒于安国。诏充大德。后还江左。偏以四分开导。俄居法华山。敷阐金刚般若。而蹑屩檐簦之俦。听讲请戒。云凝风休。如是几三十载。不起于座。开元二十四年。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都督河南元彦冲。躬造山中。请俨俯临郡治。设筵唱演此经大义。以称上意。初光州岸公尝梦。神僧谓曰。玄俨诚一世之法器。教之小乘。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至是果际遇。岂非命欤。未几内捐衣钵。外率檀信。装饰石城。百尺弥勒像。而润州刺史齐浣。运心极广。视物惟均。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等郡。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餐规沐德。殆且万人。福缘之盛。乃如此。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坐终于寺之戒坛院。寿六十八。卜于是月二十。窆之秦望山下。建塔植松。以表其地。万齐融述文。颂德。兹不录。 俨凡礼佛名经一百过。设无遮会十筵。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玄俨。
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隶悬溜寺。
俨幼而明敏长则韶令。
标格峻整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
遇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奥。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
安国授记并充大德。
后还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远近传写。
初光州岸公。
尝因假寐忽梦神僧。
谓曰。
玄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
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时称法华。
晋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俨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帝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普令宣讲。
都督河南元彦冲躬。
请俨重光圣日。
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俨之演畅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
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当仁不让。
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意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
合高百馀尺。
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
俨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虽宝积献盖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
故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
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
自广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
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如旃檀林旃檀围绕。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信俨之威神有在。
而法主之功德不刊。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
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
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
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唯湛道昭。
并躬圣场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
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则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竹。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帝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