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圆智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 【介绍】: 唐僧。昌明人。俗姓章,字灵庾。年十三,投绵州开元寺出家,受学于辩智法师。致力于经论史传,以文学优赡供奉大内。晚年辞归,住梓州慧义寺,以讲说著作为事。有《参玄语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灵庾。
姓章氏。
绵州昌明人。
季孟皆出家。
有名清其仲也。
在娠即母恶荤膻。
儿时遇佛像辄致礼。
年十三。
依开元寺辩智法师
诵法华楞伽维摩佛顶等经。
有司使试所习。
时太守乔琳异之。
为落发。
则大历中也。
年十七。
众请讲法华。
听者厌服。
岁满从慧义寺如律师受具。
寻诣京邑。
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
晚丧所亲。
因复归慧义寺演导。
元和中。
卒于寺山绝顶。
塔其遗身于白门兰若。
盖郪城北郭外。
所谓北山者。
前后著述法华玄笺十卷。
释氏年志三十卷。
新律疏要谈十卷。
亦名清钞。
二宗初学仪一卷。
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记。
所以解小乘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体性业用于以详括。
故曰法源也。
识心论。
澄观论。
俱舍义钞。
北山参玄语录。
弟子义将嗣。
将尤善俱舍起信二论。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神清。
字灵庾。
俗姓章氏。
绵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
昆季相次三人出俗。
皆有名望。
清居乎仲。
处胎之际母顿恶荤膻。
及为儿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
年十三受学于绵州开元寺辩智法师
于时敕条严峻。
出家者限念经千纸方许落发。
清即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有同再理。
时故相乔琳为绵郡太守。
惊其幼俊躬而降礼请削染焉。
则大历中也。
至年十七听习粗通。
即讲法华一经。
岁满慧义寺依如律师受具戒。
夏习尸罗依学新疏。
寻达大宗乃诣上都。
后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
暮年钟其荼蓼归慧义寺。
讲导著述略无闲日。
以元和年中终于本寺峰顶。
迁神于白门兰若。
即郪城北郭外也。
清平昔好为著述喜作编联。
盖巨富其才亦凿深于学。
三教俱晓该玄鉴极。
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
受业弟子黑白四方计一千馀人。
前后撰成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
亦谓清钞。
二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记。
此盖解小乘所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
体性业用一皆详括。
故云法源也。
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数卷北山参玄语录十卷。
都计百馀轴。
并行于代。
就中语录博该三教。
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
寺居郪城之北长平山阴。
故云北山统三教玄旨。
实而为录。
故云参玄也。
观清之述作。
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
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
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莹。
相国崔龟从时从事东川。
序真赞云。
与奘三藏道颜同摄物。
异时一体耳。
门人数多。
其出伦者义将也。
独明俱舍兼善起信。
海内学人望风而至。
开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
清之馀素乎。
东川涌潭僧正颜公。
著碑本寺。
讲律临坛。
光肇别附语录。
略记清言行矣。
释义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盖不可测之人也。贞元初。乞丐吴苑。状貌语言若狂騃错乱。而事多先兆。识者尤敬慕之。一日操斧斤入市中。截居民屋檐。才及数闻。或礼谢曰。弟子藉此生活。愿勿坏也。则顾曰。汝靳惜之耶。投斧斤竟去。是夕市中火。惟截檐屋在。其馀皆烬。闻者益奇之。性好止废寺。无冬夏。常聚木佛。积旧幡其上焚之。以代薪樵。时从渔者得鲤鲫。则掷烈焰中。视其跳跃灰尘坌暗。则抚掌大笑。以为乐。食不具匕箸。垢面未尝颒。颒则天辄阴雨弥旬浃。占者每验。将死。先饮灰潘。数十斛。乃坐称佛号。士庶堵观之。如是七日。气始绝。方盛暑。支体舒举。而颜色明润。阇维获舍利。以葬。 又京师永寿寺證智师。神异著见。昼则治田于张渎兰若。夜仍归宿寺中。盖兰若。在汉阴之金州。距京师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荐福寺有老僧。与相国韦公处厚游。当大拜。老僧进贺。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众皆诋其语非所出。开成中。处厚因奏对。偶疾作僵仆御前。上使贵珰扶出殿门而卒。此其类不尽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义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状类风狂语言倒乱。
贞元初巡吴苑乞丐。
事多先觉。
人以此疑之。
市肆中百姓屋数间。
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
禁之不止。
其人素知其神异。
礼白之曰。
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
回顾曰。
汝惜乎。
投斧而去。
其夜市火连延而燎。
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
好止废寺中。
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
悉代薪炭。
又于煨火烧炙鲤鱼。
而多跳跃灰坌弥漫。
抚掌大笑。
不具匕箸而食。
面垢不靧。
靧之辄阴雨。
吴人以为占候。
及将死也饮灰汁数十斛。
乃念佛而坐。
士庶观之。
满七日而死。
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
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又京兆安国寺僧。
事迹不常。
熟地而烧木佛。
所言人事必无虚发。
此亦不测之僧也。
复次京师永寿寺释证智。
不详生族。
贞元中于京寺多发神异。
而众罔知。
或昼在张渎兰若治田。
夜归寺中。
其兰若在汉阴金州。
相距京甸七百里焉。
时号智禅师
此之长足安法云公也。
皆能致远于瞬息间。
道家谓之缩地脉而能陟遐矣。
若于色尘作神变。
虽远而近也。
次荐福寺老僧。
专务诵持罕有间缺。
言未兆事来如目击。
大和初相国韦公处厚好重空门。
逐月别召名德僧食。
老僧见韦新登庸曰。
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
人皆不喻。
后因奏对于文宗御前。
疾作僵仆殿阶。
及扶舁出殿前。
气已绝矣。
方验老僧言死在内殿中。
故云好灭度处。
即开成中也。
后不知其终。
神僧传·卷第八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言语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数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以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嗣石霜庆诸。住衡山东之七宝台。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善文章,尤长于碑碣。又工诗偈,时与齐己、修睦等诗僧游。曾作《畬山谣》,讥山民乱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僖宗光启四年,受嘱编次庆诸语录。卒年六十五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嗣石霜庆诸。
住衡山东之七宝台。
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
善文章,曾为本寂、全豁、圆智等撰塔铭碑颂。
僖宗光启四年(888)受嘱编次庆诸语录。
又善诗偈,诗人齐己、李咸用、修睦等皆与其游。
曾作《畬山谣》,讥山民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
卒年65岁。
有集已佚。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七、《南岳总胜集》卷中有传,并存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性方正。举止造次合于义。蚤年遍参请。尝见德山鉴禅师。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宝台。寒暑之服。未尝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进或有谒者。使尽略去苛礼。苟称门弟子。则立谢绝。戒勿通。然好诱诲俊秀。善词章。凡著述。辄能传远垂久。时寺尤苦山民莫徭辈所扰。斩木烧山。不可谁何。于是泰作畬山谣以风。而上适闻之。诏守令严加禁约。而岳中诸寺。赖以获存。临逝说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猛𦦨一堆。千足万足。舍利营小浮图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玄泰者。不知何许人也。性掺方正言不浪施。心静之情义而后动。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不衣蚕缕。时谓泰布纳欤。从见德山禅师豁如自适。誓不立门徒逍遥求志。而于词笔笔若有神。四方后进巡礼相见。皆用平怀之礼。尝以衡山之阳多被山民莫徭辈斩木烧山损害滋甚。泰作畬山谣。远迩传播达于九重。敕责衡州太守禁止。岳中兰若由是得存。不为延燎泰之力也。终年六十五。临逝说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炎。千足万足。偈终垂一足而逝。阇维收舍利袝坚固大师塔左营小浮图焉。又为象骨偈诸禅祖塔铭歌颂等。好事者编聚成集而行于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