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言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道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40 【介绍】: 唐僧。
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
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文。
随玄宗至洛,时大建论场,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
有《对御论衡》、《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道氤俗姓长孙氏。长安高陵人。父容殿中侍御史。氤少擢进士第。后遇梵僧。心愿出家。事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元宗幸洛。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开元二十八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长安高陵之长孙氏。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而娠。逮娩香气芬复。童稚俊秀。学成中进士科。亲里被荣耀。尝有梵僧。分卫过其门。饭已欲去。顾曰。已暮。因留宿。晤语至夜分。梵僧多称道出家功德。及晓辞行。未远即不见。氤由是无仕宦心。遂事京邑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弟子。而薙染焉。登具后。勇习经论。先是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使为西方赞。以验其才力。辞丽意真。读者若身生净域。而目接尊容也。礼师顾左右。叹赏久之。且宣言于众。以为氤之论议。诚不可及。上闻诏与良秀法修。随驾幸洛阳。俄述净业障经疏。疏成。御史李竫请。于天宫寺开演。时一行禅师奏。建论场于福先寺。召集天下英髦之士。学兼内外者。竖立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诸大义宗。以示佛法之盛。于是众共推氤。首升座。而六科之辩。卒皆屈伏。一行叹而谓其人曰。法有所凭。吾死亦足矣。既而驾还。诏扈从如初。适得小疾表辞。帝遣中使赐方药。诏曰。法师服食此方并药。所患必痊。愈早来西京相见也。其顾遇若此。属一行迁化。葬蓝田铜人原。送者自东宫已下。京官九品以上。与士庶男女。无虑数万人。诏设斋。氤作表白法事。宰相张燕公说独趋前执氤手曰。释门后彦。寓内罕俦。幸为我录向所作悼文。以重箧笥。 开元十八年。诏于华萼楼。定二教优劣。道士尹谦。对语失次。论宗乖舛。诏赐氤绢五百疋。用旌其能。帝注金刚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消灭。则获阿耨菩提。终疑其谬。而未遽下笔。遂诏问氤。氤对以为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莫之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薰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豁然悟入。氤且为疏之。以讲青龙西明崇福三寺。皆用香泥。筑讲堂地。士之执新疏而听者。日盈千数。著对御论衡一卷。大乘法门五卷。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终有遗表进呈。帝遣内给事贾文镶。宣诏吊慰。赠帛五十疋。以助安厝。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于终南山逍遥园侧。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詶善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彻矣。
师大异之。
与受菩萨戒。
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
验以掷花。
知后大兴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谙异国书语。
师之翻经常令共译。
凡学声明论。
一纪之功六月而毕。
诵文殊普贤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终。
其敏利皆此类也。
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载。
师未教诏。
空拟回天竺。
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
尽传付之。
厥后师往洛阳。
随侍之际遇其示灭。
即开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谥已毕。
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
遂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
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
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
感文殊现身。
及将登舟。
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
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𧦪等亦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
王见空礼足。
请住宫中七日供养。
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
王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辅佐。
如王之礼焉。
空始见普贤阿阇梨。
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
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
并许含光慧𧦪等。
同受五部灌顶。
空自尔学无常师。
广求密藏。
及诸经论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
文义性相无不尽源。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跌。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
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
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
后移居净影寺。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
亲为披擐。
仍赐绢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十二载。
敕令赴河陇。
节度使哥舒翰所请。
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
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
是日道场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请入内。
建道场护摩法。
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礼焉。
空表请入山。
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
空曰。
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肃宗厌代。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译密严仁王二经毕。
帝为序焉。
颁行之日庆云俄现。
举朝表贺。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进试鸿胪卿。
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
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
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
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
并入灌顶。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
制许之。
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诏。
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
于时彗星出焉。
法事告终星亦随没。
秋空至自五台。
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
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月二日。
帝诞节进所译之经。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
禀受瑜伽法门。
复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
计五百馀部。
天宝五载却至上都。
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尽许翻度。
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
累奉二圣。
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
或绦索脱落者修。
未译者译。
陛下恭遵遗旨。
再使翻传利济群品。
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录。
及笔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
谨具进上。
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
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
同翻经十大德。
各赐三十匹。
沙门潜真表谢。
僧俗弟子赐物有差。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如三日内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
弟子衣七副。
设千僧斋。
以报功也。
空进表。
请造文殊阁。
敕允奏。
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
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
复翻孽路荼王经。
宣赐相继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扬妙法诫勖门人。
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
劝令诵持。
再三叹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
若指诸掌重重嘱累。
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
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
使准此送终。
迁稽首三请。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众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辞。
敕使劳问赐医药。
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
食邑三千户。
固让不俞。
空甚不悦。
且曰。
圣众俨如舒手相慰。
白月圆满吾当逝矣。
奈何临终更窃名位。
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
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东首倚卧。
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
馀知法者数人。
帝闻辍视朝三日。
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
造塔钱二百馀万。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
空未终前诸僧梦。
千仞宝台摧。
文殊新阁颓。
金刚杵飞上天。
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
林竹生实庭花变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诏高品刘仙鹤。
就寺置祭。
赠司空。
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
火灭收舍利数百粒。
八十粒进内。
其顶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总持门最彰殊胜。
测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尝因岁旱。
敕空祈雨。
空曰。
过某日可祷之。
或强得之其暴可怪。
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
果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诏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
溜水作梵骂之。
有顷开霁矣。
玄宗召术士罗公远。
与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时时反手搔背。
罗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华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罗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举手示罗。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复恚恨乎。
吾力何及。
当思吾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
但设一绣座。
手簸旋数寸木神子。
念咒掷之。
当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则雨至矣。
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諠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垒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
生荣死哀。
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
嗣其法位慧朗师也。
御史大夫严郢为碑。
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
传教令轮者。
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
不空为二祖。
慧朗为三祖。
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别。
咸曰。
传瑜伽大教。
多则多矣。
而少验者何。
亦犹羽嘉生应龙。
应龙生凤皇。
凰皇已降生庶鸟矣。
欲无变革。
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
附昆崙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𧦬等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极备供养。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
肃宗厌世。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一岁复大旱。
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
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
缋小龙于其上。
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
转吹震舌呼使咒之。
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
可投此于曲江中。
投讫亟还。
无冒风雨。
昕如投之。
旋有白龙才尺馀。
摇鬣振鳞自水出。
俄而龙长数丈。
状如曳素。
倏忽亘天。
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
云物凝晦暴雨骤降。
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
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
比面瞻礼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茶毗火灭。
收舍利数百粒。
其顶骨不燃。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
同在便殿。
罗时时反手搔背。
空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花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罗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意欲起取。
空曰。
上勿起此影耳。
乃举手示罗。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
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今报。
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
当师吾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又一日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召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骂之。
有顷开霁矣。
尝西蕃大石康三国。
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喧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释怀玉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许氏。
太原人也。
出家住郡之崇福寺。
少警利。
日诵千言。
学优行峻。
非侪类可跂及然志勤脩治。
幽并之域。
屋庐像设经卷之。
在教门者。
无不致力。
三任寺之纲纪。
校雠大藏二十馀本。
增饰净土院。
代宗时。
诏充灌顶道场主。
真言秘法。
皆有赖焉。
后率于寺。
寿六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怀玉。
姓许。
并州人也。
少而警利日览千言。
早露锋芒迥拔侪类。
及其长也戒节踰峻梵场龟鉴。
志在修葺无间彼此。
夏墟寺宇。
经有阙而必补。
像有凋而遍修。
三任纪纲特有崇建。
仍校雠大藏经二十馀本。
祁寒盛暑不废晨暮。
增饰净土院。
兴事任力转加殊丽。
代宗嘉之。
委为灌顶道场主。
真言秘诀有所在矣。
春秋六十三。
卒于本院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蒲津人,俗姓郭。出家于中条山柏梯寺。后住长安西明寺。德宗贞元三年,奉诏与罽宾国般若三藏同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贞元五年译成。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良秀俗姓郭氏。蒲津人。幼出家中条山柏梯寺。贞元四年。诏与罽宾国般若三藏译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觿。乃披剃于中条山柏梯寺。通经受具。勠力讲业。贞元四年。诏参罽宾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五年二月四日。写成十卷进上。寻诏造疏。有谢表。荐同脩疏沙门谈筵于本寺开演。不录赠秀谈筵。道恒。等。帛九十疋。内给事毛琦瑛。宣诏慰问。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良秀。
姓郭氏。
蒲津人也。
年及佩觿挺然离俗。
乃往中条山柏梯寺披削。
诵通经业受具律仪。
誓以传讲为己事。
勤苦忘疲。
三藏俱寻九流外赡。
于时籍甚孰不钦崇。
贞元四年奉诏与罽宾国般若三藏。
同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十卷。
至五年二月四日解座。
写本进过。
寻奉德宗敕。
令秀造疏上表云。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右街功德使王希迁。
奉宣令良秀等修撰新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疏者。
伏闻至道同源圣人一贯。
大雄示相演妙音于独园。
宝位分身霈湛恩于双阙。
开佛日于圣日。
降丝纶于法轮。
所以扬化慈航致人寿域。
不然岂得握真符而契合。
应休运以感通。
况以此经如来之密印群生之度门。
得白马之宝函启青龙之秘藏。
是第一义理去筌蹄。
于最后乘说无分别。
加以天文焕发睿思昭回真如契心已阐微于释氏。
般若制序谅缵文于太宗。
慈云溥润于大根。
湛露垂滋于贝叶。
良秀等。
材惟末学性异生知。
谬寄讨论伏增殒越。
上承严旨徒侧管以窥天。
虔奉本师惧升堂而鼓瑟。
所修撰疏一部。
谨附王希迁随表奉进。
伏乞圣慈许令同修疏沙门谈筵于当寺赞演及流布中外所冀落落真言示丹青于新学。
明明像教流粉泽于将来。
帝览奏敕内给事毛瑛琦。
宣慰良秀谈筵道恒等。
宜共赐绢九十匹。
至可领取。
比修疏义甚大勤劳也。
秋热兼问。
师等各平安好在。
秀之辞笔义端时少伦匹。
终没罔知时代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刚,日本僧人。
俗姓佐伯氏,生于赞歧国多度郡。
幼习儒教,后转信佛法,22岁出家,投奈良大安寺习三论宗。
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入唐,拜长安青龙寺密宗阿阇梨惠果为师,得受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秘密法,又从般若三藏受学梵文。
宪宗元和元年(806),携内、外典籍数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扬秘密法门,开日本真言一宗。
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谥称弘法大师。
撰有佛学方面著作多种。
所著《文镜秘府论》6册,专述六朝至唐初有关诗歌体制、音韵与对偶等方面理论,引用材料甚丰。
有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10卷及日本学者所编《弘法大师全集》。
存诗颇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