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融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渤海重合人。本皇氏子。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从沙门道凭受学出家。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上定林寺。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齐朝建,萧道成为齐高帝,再幸山寺,远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渤海重合人也。年十六。欲出家。父母不听。因剋苦忏诵。又二年为沙门。从道慧法师受学。通大小乘经论。宋大明中。住彭城寺升明中。住牛落山龙渊寺。年三十一。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吐词清彻。风度凝远。一座尽倾。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特敬礼。造寺以延之。远性仁慈。行青园。脱衣以衣寒者。乞食以食饥者。时大疫。病者相枕。人人料理之。死者为葬。如骨肉。里中化其孝敬。王子鸾造新安寺。荐其毋殷贵人。诏选天下奇德。应选。被徵。大明六年九月。右司谏言。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奉跪槃伏。岂止让恭。将以昭张四维。缔制八寓。故虽儒法支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厥繇摩爽。唯浮屠教特异于此。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敬之容。诏曰可。远闻叹曰。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何关于帝王。即曰谢病。移止定林。明帝践祚。迎远为师。不答。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又不答。齐太祖将传位。入山访远。辞以老病。足不垂床。太祖诣床下。咨访委悉。及登位。复驾幸远房。以房閤狭小。不容舆盖。驻辇遣使问候而去。远前后居山五十馀年。初犹食。食不继。遂饮涧二十年。以齐永明二年正月。示疾。文慧文宣二王。侍剂药。没寿七十一。帝以书与沙门法献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远上此去。甚得好处。不必增悲也。诸佳非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宜为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也。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远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远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远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远风素延止众造寺。
远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远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远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远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远。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远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远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远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远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远远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远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远。
远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远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远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
并善经论继誉于远焉。
释慧基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依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义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自西域来。
义遣基入室事之。
诣蔡州受具足戒。
跋摩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然义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义亡。
还钱塘止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次浙江疾作。
还龟山建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基乃著法华义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名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慧基。
姓偶。
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
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
至年十五。
义嘉其神彩。
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见顾问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
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基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
学兼昏晓解洞群经。
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
弘赞禅律来游宋境。
义乃令基入室供事。
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
跋摩谓基曰。
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
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
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基师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
士庶归依利养纷集。
以基懿德可称。
乃携共同活。
及义之亡后。
资生杂物近盈百万。
基法应获半。
悉舍以为福。
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
还止钱塘显明寺。
顷之进适会稽。
仍止山阴法华寺。
尚学之徒追踪问道。
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
学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
称疾不行。
元徽中复被徵诏。
始行过浙水。
复动疾而还。
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
手叠塼石躬自指麾。
架悬乘险制极山状。
初立三层匠人小拙。
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
遂穷其丽美。
基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
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后周颙莅剡请基讲说。
颙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
及见基访覈日有新异。
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义训。
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
致书慇勤。
访以法华宗旨。
基乃著法华义疏。
凡有三卷。
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
及注遗教等。
并行于世。
基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
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
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
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基性烈而能温。
气清而且穆。
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以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
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
问所从来。
答云。
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
后数日而亡。
因窆于法华山南。
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
铭其遗德。
基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学业优深。
次第敷讲。
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
永风姿瑰雅德行清严。
亦游刃众经。
时当讲说。
永后次沙门慧深。
亦基之弟子。
深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洁见重。
深后次沙门昙与。
亦沈审有器局。
僧瑾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沛国隐士朱建子也。少博览。尤善庄老。至广陵。诣沙门昙因落发。为弟子游建邺。湘东王从受五戒。及王践祚。诏以瑾为天下僧主。好营福业。所俸给赐予。起灵基灵招两寺。上晚多讳。犯者辄死。瑾以匡谏。免者众。然恩礼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瑾。
姓朱。
沛国人。
隐士建之第四子。
少善庄老及诗礼。
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
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
游学内典博涉三藏。
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
复依凭受业。
初憩治城寺。
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
苦辞以疾。
遂不获免。
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
先是智斌沙门。
初代昙岳为僧正。
斌亦德为物宗善三论及维摩思益毛诗庄老等。
后义嘉构衅。
时人谗斌云。
为义嘉行道。
遂被摈交州。
时湘东践祚。
是为明帝。
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
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
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
凡诸外镇皆敕与。
瑾辞。
四方献奉。
并问僧正得未。
其见重如此。
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
起灵根灵基二寺。
以为禅慧栖止。
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
故涅槃灭度之翻。
于此暂息。
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
皆不得以对。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
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
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
俗事讽谏无所复益。
妙理深谈弥为奢缓。
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
檀越傥因机候正当陈此而已。
帝后风疾。
数加针灸痛恼无聊。
辄召颙及殷洪等。
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
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
每见谈说辄为言先。
帝往往惊曰。
报应真当如此。
亦宁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
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复有沙门昙度。
续为僧主。
度本琅琊人。
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
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
及少帝乖礼。
度亦行藏得所。
举动无忤。
止于新安寺。
同寺又有释玄运者。
亦精通大小乘。
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沛国人。隐士逮之第四子也。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遂稽首伏膺。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复依受业。初憩冶城寺。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时湘东践祚。是为明帝。仍敕瑾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冬夏四赐。并车舆吏力。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诵。故涅槃灭度之幡。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时汝南周颙。入侍帷握。瑾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讽谏无益。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檀越倘因机候。正当陈此。帝后风疾数加。痛恼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张卷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02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令远。
少即知理,能清言。
与族兄张充、张融、张稷俱知名,时人目为“四张”。
位都官尚书,梁武帝天监初卒。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王氏。
馀姚人。
客建邺。
年十一。
师事僧远落发。
读庐山远公传。
慕其为人。
游庐山见其遗迹。
卜居西林三年。
还都。
时王式大聚学徒。
辩三相义。
慧方年十七。
即发问数番。
意造玄微。
诠牒有次。
众咸爱其奇俊。
又就猛公。
讲成实论。
猛以张融搆难稠叠。
尤厌苦之。
因使慧与抗。
见慧少。
有相骄稚意。
慧盛气必出其上。
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
以母老。
移居庄严寺。
就养。
母怜之亦落发。
以宅为寺。
建元三年卒。
寿三十一。
有玄趣僧达者。
皆精经论。
见称于时。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道慧。
姓王。
馀姚人。
寓居建邺。
十一出家为僧远弟子止灵曜寺。
至年十四读庐山慧远集。
乃慨然叹息恨有生之晚。
遂与友人智顺。
沂流千里观远遗迹。
于是憩庐山西寺涉历三年。
更还京邑。
时王或辩三相义大聚学僧。
慧时年十七。
便发问数番言语玄微诠牒有次。
众咸奇之。
后受业于猛斌二法师。
猛尝讲成实。
张融构难重叠。
猛称疾不堪多领。
乃命慧令答之。
以慧年少颇协轻心。
慧乘机挫锐言必诣理。
酬酢往还绰有馀裕。
善大乘明数论。
讲说相续学徒甚盛。
区别义类始为章段焉。
褚澄谢超宗名重当时。
并见推礼。
慧以母年老欲存资奉乃移憩庄严寺。
母怜其志。
复出家为道。
舍宅为福建远精舍。
慧以齐建元三年卒。
春秋三十有一。
临终呼取麈尾授友人智顺。
顺恸曰。
如此之人年不至四十惜矣。
因以麈尾内棺中而敛焉。
葬于钟山之阳。
陈郡谢超宗为造碑文。
时庄严复有玄趣僧达。
并以学解见称。
趣博通众经并精内外。
而尤善席上风轨可欣。
达少而头白。
时人号曰白头达。
亦博解众典尤精往复。
而性刚忤物被摈长沙。
僧法宠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南阳人,俗姓冯。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
海盐人。
其先居南阳之冠军。
少负出俗志。
二亲弗许。
固请之。
乃曰。
婚而后任意。
年十八为纳室。
始半载即弃去。
隶光兴寺落发。
出都居兴皇寺。
从道猛昙齐。
学成实论。
日夜勤至。
吴郡张融
遗周颙书曰。
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
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
若斯之志。
大矣远矣。
后从长乐寺僧周。
学杂心毗昙。
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
采玄析奥。
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尝于西邸义集。
事委冶城智秀。
秀谓宠曰。
当此应对。
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
我不及卿。
诠名定实。
卿不及我。
秀有惭色。
年三十八。
会正胜寺法愿。
善樊许术。
谓宠四十当死。
宠亦自览镜。
见面有黑气。
于是尽货其衣钵。
以其资。
并市香灯。
归光兴房。
杜门礼忏。
昼忘食息。
夕不寝寐。
迄四十年。
岁暮之夕。
忽两耳肿痛。
愈加惕厉。
忏达四更。
闻外有声曰。
君死业已尽。
遽开门都无所见。
明日视之。
则黑气消灭。
而耳后之寿骨隆起。
天监七年。
诏为僧正。
徙居宣武寺。
寺故名天保。
上为宣武王脩福。
诏缮饬以待宠。
普通四年。
感风疾。
看经礼拜不废。
五年三月十六日终。
春秋七十四。
葬定林寺 时智果。
管氏吴人。
亦居海盐光兴寺。
僧淑。
居剡县公车寺。
并善诸经部。
史不详述。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与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秀谓宠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秀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谓宠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宠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及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启宠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略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宠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住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又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释法安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毕氏。东平人。魏司隶校尉轨之后也。七岁弃家去。依白马寺慧光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为落发。使诵书传。性彊记。奇俊之誉。闻一时。张永请斌公讲。问都下少年。斌以安对。邀至使诵佛性义。诸书无底滞。永问年几何。曰年十八。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诵书咏诗。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镇襄州。载与俱。遂游番禺。以涅槃义难攸公。攸愧服。让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还京师。讲涅槃成实维摩。一时名士多从之。永泰元年没。寿四十五。著净名十地义疏高僧传五卷。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安。
姓毕。
东平人。
魏司隶校尉轨之后也。
七岁出家事白马寺慧光为师。
光幼而爽拔。
博通内外多所参知。
安年在息慈。
便精神秀出。
时张永请斌公讲。
并屈召名学。
永问斌云。
京下复有卓越年少不。
斌答。
有沙弥道慧法安僧拔慧熙。
永即要请令道慧覆涅槃法安述佛性。
神色自若序泻无遗。
永问并年几。
慧答十九。
安答十八。
永叹曰。
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咏诗。
时人号才童。
今日二道可曰义少也。
于是显誉京朝流名四远迄至立年专当法匠。
王僧虔出镇湘州。
携共同行。
后南适番禺。
正值攸公讲涅槃。
安问论数番。
攸心愧让席。
停彼两周法事相继。
永明中还都止中寺。
讲涅槃维摩十地成实论。
相继不绝。
司徒文宣王及张融何胤刘绘刘瓛等。
并禀服文义共为法友。
永泰元年卒于中寺。
春秋四十有五。
著净名十地义疏并僧传五卷。
时有灵基寺敬遗光赞慧韬。
瓦官寺道宗。
亦皆当时名流。
为学者所慕。
释法献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
西海延水人也。
少随其舅至梁州。
因去家为沙门。
研究经律。
有闻于时。
止钟山定林寺。
闻猛公西游。
愿慕效之。
即自巴蜀出河南。
经芮芮国。
到于阗。
欲度葱岭。
会栈道绝。
不可往。
乃还。
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五粒。
观世音灭罪神咒。
提婆达多品文。
至龟兹又得金槌鍱像。
献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
谨事之。
凡二十五年。
人无知者。
文宣太子。
忽梦见之。
诣献所居。
求瞻礼。
乃出以示。
有记云。
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入芮芮。
自芮芮至汉上。
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
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献。
永明中。
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
为国僧主。
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
见上于乾弘殿。
称贫道。
帝讶之。
以问尚书王俭曰。
前辈沙门与帝王语。
何所称。
预正殿。
还得坐否。
俭对曰。
汉魏佛法。
未大兴盛。
传记无载者。
元魏稍盛。
而沙门多称贫道。
且得与坐。
而称贫道至今。
帝曰畅献二公。
道行如此。
犹称名。
况其馀者。
朕以为称名可也。
献以建武末没。
寿七十五。
初定林寺建阁。
以奉佛牙。
普通三年正月。
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
称临川王殿下来。
急欲升阁。
收叛奴。
寺司惶怖发钥。
纵其所为。
遂失佛牙。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献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至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献以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畅本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畅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时畅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与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钟如宜。
钟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俭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畅献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自畅献始也。
畅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献以建武末年卒。
与畅同窆于钟山之阳。
献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
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绕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释昙裴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会稽剡人。
少弃家。
事慧基。
洞明方等深经。
善庄老儒墨之书。
游方考究经典疑义。
还乡居法华台寺。
学徒甚盛。
裴神情秀朗。
辞吐韵胜。
如风行川流。
声华于当时藉甚。
衡阳孝王元简。
及庐江何胤。
皆师事之。
张融周颙并从其游。
天监中卒。
寿七十。
同时有沙门明庆者。
馀姚人。
戒行明白。
而蕴藉尤甚。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