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宗猷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以其状貌类胡。
世以胡明目之。
汎采经论。
博览书史。
然其奇辨宏论。
捷出曲引。
侪辈莫之抗。
天嘉中。
朝廷每营斋福。
民俗风靡。
明独骋其利口。
多致迎聘。
众亦推让。
弗与较。
于是明牵引古今。
包括孔老。
务使听者忻惬而已。
大建五年。
将事北伐。
遣大都督程文季等。
领兵淮浦。
气加齐垒。
而胜负未分。
上甚忧之。
乃于大极殿。
命龟以卜。
忽腹纹长裂。
君臣相顾。
有惧色。
率以为不祥之兆也。
即斋百僧。
既行香讫。
始陈斋意。
明遽应声敷叙。
又述其缘起曰。
卜征龟破。
可谓千里路通。
盖龟腹之纹。
俗所谓千里也。
当时以为一期浮饰尔。
及军次大小岘。
所战辄克。
取秦泾和合四州以归。
下诏奖谕。
故明承此为业益隆。
其于宗猷
尤号达悟。
后莫知其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慧明。
不知何人。
貌仪象胡。
故世以胡明为目。
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
摛体风云铭目时事。
吐言惊世闻皆讽之。
后乃听采经论。
傍寻书史。
捃掇大旨不存文句。
陈文御世多营斋福。
民百风从其例遂广。
众以明骋衒唇吻机变不思。
诸有唱导莫不推指。
明亦自顾才力有馀。
随闻即举。
牵引古今包括大致。
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也。
宣帝在位大建五年。
将事北征观兵河上。
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
领军淮浦与齐对阵。
雄气相倾。
帝甚忧及。
乃于太极殿命龟卜之。
试卦腹文飒然长裂。
君臣失色为不祥也。
即请百僧斋。
时一会临中。
獊猝未测所由。
及行香讫乃陈卜意。
明抗声叙致又述缘曰。
卜征龟破。
可谓千里路通。
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程捷。
时以为浮饰也。
至四月中。
次大小岘与齐大战。
俘虏援兵二十馀万。
军次谯合。
吕梁彭越前无横阵。
故下敕云。
今岁出师薄伐边服。
所获梁土。
则江淮二百许城。
东西五千馀里。
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
远验明言宛同符契。
故明承此势。
为业复隆。
偏意宗猷
达悟登白者。
其量弘矣。
不测其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东吴。明少出家止章安东寺。齐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石室。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不继。乃雇人开剪。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于是栖心禅诵毕命枯槁。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云常加护卫。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戏阶前。驯伏宛转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王闻风祇挹。频遣三使慇勤敦请。乃暂出京师到第。文宣敬以师礼。少时辞还山。苦留不止。于是资给发遣。以建武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十矣。
僧道庄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隋僧。扬州建业人。习经史,能诗文。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闻则明悟,因负令誉。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姿性雄爽。仪轨端雅。少为侪辈所尚。始禀彭城寺琼法师成实论。学者尤所推挹。及琼疾。而议所传。众咸让。不敢当。而庄独无所歉。琼曰。庄首大足小。终无所成。且恐其徙辙馀宗耳。后庄果从。兴皇朗法师。听四论。入内道场弘演。炀帝在春坊。宠眷日甚。盖居蕃时。已致书问。詶和篇章云。俄入住日严寺。屡赐燕见。仍就宫闱讲授。晚又讲法华于日严。著疏三卷。帝初即位。以旧恩。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随驾雒阳。终年八十一矣。即大业初也。有集数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寺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琼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庄。
允当遗寄。
琼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庄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从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庄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即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吴郡钱唐人。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念无嗣息。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以求智子。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躬效祈祷。依药师经七日行道。至第三夕。游光照身。自尔有娠。及生。左右掌文。成仙人字。口流津液。肤体润泽。虽老未尝患渴。舌有罗绮纹。音吐如钟。辨说敏给。五岁即蔬素。坐衣箧上。挥扇帚戏。效诸德开讲。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旁涉琴奕。尝遇善风鉴者。迎拜曰。少年当为人天师。宜自爱。后专诵净名般若。丐父母脱俗。父母难之。迦毗罗降梦。乃许焉。既获诏旨并赐衣钵。兴阳生法师落发。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且欲忆持法华。日一卷。感梦曰。汝大乘根器。毋自滞。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开善大忍法师。慝影钟山。时从扣激忍。叹曰。龙树之道东矣。辨勇二师。频挹重席。丛林为之语曰。钱唐出真观。当天下一半。洪偃者儒英释杰也。面誉之曰。颧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四绝。汝具八能。由是王公贵游。咸愿纳交。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于时兴皇义集。众推其先。登座之顷。开二谛宗。百难纵横。一言水泮。学士傅縡喟曰。三千称首。七十当初。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住香严寺。阐大涅槃。兴皇遣书三度召之。曰。燕赵齐秦引领翘足。法门所寄。惟在于子。子宜速返。时以伐周失律。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命遂寝。江夏王镇越。复固邀之。朗公哽咽言曰。能住三年者。请以讲堂相委。然终不可以留也。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皆极延仰。东浙法轮屡动。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年腊斯等。义谐昆季。共归秦岭陵云旧房。朝谈慧照。夕安禅寂。及智者就微。观复敷演。永阳还朝。亟称其德。寻加特诏。而陈祚告终。隋文三遣皇华。秦王再延帅府。悉辞以疾。齐王于江浦。躬伸顶礼。传以香火。送居故邑之众善寺。开皇十四年旱。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为讲海龙王经。序王竟骤霔。而东南之民。敬之若神。县南有灵隐山。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侣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后文宣造塔。亦于此者。则其幽胜可知矣。大业七年四月八日。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至现病品。梦三人容服甚盛。执幡礼云。净居遣迎。六月六日方卧病。梦与智者同舆。翼佛还山。寤而叹曰。吾六十二当终。以讲法华。获延一纪。今七十四。尚复奚求。即集徒垂训。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观览书曰。是为最后信。岂非宿世因缘邪。命以一如意报之。七月一日。中夜盥漱整服。跏趺而坐。忽自语曰。有人请讲菩萨戒。遂怡然而灭。明日午时。𮌎顶犹煖。右手内屈三指。流汗遍身。信宿而止。至四日入龛。时属流火。炎威尚炽。而股体柔软。容色不变。二十五日。四方道俗咸华。皆就灵手传香表别。香华供献。日有千群。齐日开龛。色相光洁。眉毛更长。二十六日。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继踵昔贤。匡护之功。比肩前哲。开皇十一年。王师平江南。有猖獗者。卒为厉阶。元师杨素。反旆而驱。因悉瓦解。俘虏诛剪。三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囚有妄指其为檄者。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不俟讯鞠。即将斩决。素临而责之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为作檄书。以干刑宪。死奚所辞。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不作檄书。无辜就死。惟公明鉴。素怒示以檄曰。此谁作耶。观读毕徐曰。苟如此。焉能动人。观不作尔。使观果作必胜此。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可上纸乎。顾皆庸妄所为。公毋遽信也。素颇以为然。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而谓之曰。是并观国宾王之流。愿公加虑。使无怨辜。素笑曰。道人不自愁。而更愁他人乎。观曰。生死常也。何足愁。然陷人于非辜。乃可愁耳。素曰。久被系必愁。宜作愁赋。顾左右给纸笔。观揽笔骤书如流。顷之纸尽。命更进。素随读之惊异。遽起立。呼使对坐。以尽其辞。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每盥遗𤃉。地不为濡。居众善寺。皋亭神姓陈名重。附巫语请讲法华。遗以钱物。且舍庙堂五间创殿。门人玄镜。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和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尝共友人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大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经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有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观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住香严寺。
讲大涅槃。
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经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
观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陵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及智者徵上阙庭。
观便孤园敷说。
大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经。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信江东之秀岳也。
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镜承瓶泻相从不绝。
及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观。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名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讲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观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初观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卫安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时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素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观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然观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观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观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观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当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观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素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观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素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大。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素大嗟赏。
即坐释之。
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观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大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字圣达。钱塘范氏。世本显仕。师生有奇相。舌紫罗纹。手左右掌为仙人字。出家通经律论。时彦曰。钱塘有真观。佛法当天下一半。寻谒天台智者。请受禅观。智者以师齐年。止为法兄弟。开皇十五年。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是为开山始祖。常讲法华。以为心要。感皋亭神请讲。舍祠宇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为濡。人尤异之。师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两延。皆以疾辞。大业中。因山行。自标葬地。未几示寂。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觉而叹曰。吾六十二应终。以讲法华力延一纪。今七十四。生期毕矣。中夜入寂。塔在东冈。久废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然首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旻。
授以具足。
首寻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则首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旻师等。
而首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遵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树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三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盖高宗在东宫。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务令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首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世奇,成都(今属四川)人。晚造龙门,位前堂首座。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世奇。首座。成都人也。遍依师席。造龙门。燕坐瞌睡间。群蛙忽鸣。误听为净发板声。亟趋往。有晓之者曰。蛙鸣非板也。奇恍然诣丈室剖露。佛眼曰。岂不见罗睺罗。奇遽止曰。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未几有省。乃占偈曰。梦中闻板响。觉后虾蟆啼。虾蟆与扳响。山岳一时齐。繇是益加参。究洞臻玄奥。佛眼屡举分座。奇固辞曰。此非细事也。如金鎞刮膜脱。有差则破睛矣。愿生生居学地。而自煅炼。佛眼美以偈曰。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其谦抑自守如此。暮年学者力请不容辞。说偈曰。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祗在而今一念中。且道是𨚗一念。众罔措。喝一喝而终。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世奇首座。
亦成都人。
常随佛眼和尚。
其慈祥博厚。
为众所仰。
真参实请。
不间寅昏。
佛眼每叹曰。
若奇阇黎。
可谓晚季之精进幢子也。
奇既得旨于佛眼。
佛眼命奇首众于龙门。
奇固辞曰。
此非细事也。
如金针刺眼。
毫发有差。
睛则破矣。
愿尽未来际生居学地。
而自煅炼佛眼。
因以偈美之曰。
有道只因频退步。
谦和原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云上。
犹更将身入众藏。
暮年学者力请。
不容辞。
每与宿衲盘桓紏结处。
一语释之。
佛眼益为嘉叹。
一日集众说偈曰。
诸法空故我心空。
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
祗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一念。
良久震威一喝而终。
自是之后。
宇内禅社。
常追绎二首座之风。
以率众焉。
赞曰。
建丛林立宗旨。
独掌委不浪鸣。
自我本师能仁。
分座于多宝世尊之后。
其激扬法化。
为人天眼者。
斑斑较著焉。
今观祖奇二公。
以去来自在三昧。
克壮一代宗猷
岂偶然哉。
或以九峰侍者之机。
而冒按之。
所谓夜郎王初具君臣不知汉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