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零拾:诗中一个字,真的值得反复“推敲”吗

作者:瞿蜕园

诗不能有一个字不稳,如果发现不稳,是应当改的,杜诗:“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深能说出诗家甘苦的话。

古来名家对于自己的诗总是十分矜慎的。本来对于一切学问都应当谦虚不自满,力求进步。对于诗岂有例外?

不过另有一说,凡事不可太偏。相传韩愈作京兆尹的时候,贾岛在路上遇见他,口里还念着“僧□月下门”一句诗。僧字下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沉吟不定,因而不觉冲犯了韩愈的仪仗(京兆尹是首都的地方行政首长,官民都要避道而行)。韩愈问明白了他是吟诗,于是笑着说:“还是‘敲’字好。”从此这件故事流传在诗人口里,以斟酌一个字为“推敲”,而晚唐诗人还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髭”的笑话。

其实做诗做到这样斤斤于一字,就未免入魔了。推敲两字比较起来,何以见得敲字比推字好呢?无非觉得推的动作太简单直率了些,而敲的动作还有些回旋余地。至于诗的好坏果真就在于这一个字吗?如果你自己作诗的时候, 当时的情景是推,自然的意识是推,那么,推字在你就是好的,何必为了作诗而硬造出一种意境呢?古人的名句如“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国”,“明月照积雪”,何尝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字义?不过作者心中有此感想,目中有此接触,融成一片,纯出自然。

唐以前的人只有称赞一句诗的,绝对没有称赞诗句中一个字的。晚唐以后,才有这种风气,而宋以后人喜欢“推敲”,这就太偏了。

但是有时确有一字不安经人改定而精神十倍的。顾嗣立《寒厅诗话》说:“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说一树就不能再说何处, 因而替他改作“几点早梅”。虞道园请赵松雪看诗,有“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橐”之句,赵松雪替他把“山”字改作“天”,“野”字改作“星”。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虞道园认为“闻”、“听”两字重复,改“闻”作“看”。这都是改得好的。

我要分享这篇文章